庄子: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
记得以前在学校、图书馆或文化场所,皆可见贴挂着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这一庄子名言,可以说,它陪伴了不少人的青葱岁月,并激励着青青子衿们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对知识的孜孜追求。但随着这几年阅读经典原著之风兴起,有人发现,这句名言似乎被引用错了,是断章取义,或断章曲义,成为千古奇寃。更有甚者,如同幡然醒悟的浪子回头,痛说被愚弄的社会经历,怒斥如此颠倒黑白的始作俑者。
平心而论,文章断句取之而用,自古有之,今之亦然,实属不可厚非,关键是理解或诠释。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的引用,本身没有半点不妥,庄子这句凝结着大智慧的名言,值得我们铭记并践行。
问题出在我们的惯性思维,用了儒家思想去理解、诠释道家的理念,也就造成了“庄子为表、孔子为里”这种有点别扭的表里不一。
庄子的名言,出自专谈养生要领的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第三》中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!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。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”
庄子说: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是无穷尽的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、索取无穷尽的知识,人会很疲惫力竭。自以为可以获取无尽知识,其实危险已经来了。(养生的人)做善事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,也不会做坏事去触犯刑律。(奇经八脉关键是督脉,打通督脉)遵循自然的中正之路,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,就可以护理身体,就可以保全生命的天性,就可以滋养精气神,就可以终享天年。
可见,庄子的名言出自专谈养生要领的文章,而不是劝学求知篇,是庄子为了阐述养生之道,而采用的一个比喻,是文章的起兴。该文共分三部分,上述为第一部分。庄子在第二部分讲了“庖丁解牛”的典故,通过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,说明处世养生都要“因其固然”,要取“中虚有间”,方能“游刃有余”。第三部分,庄子进一步强调了听凭天命,顺应自然,“安时而处顺”的养生态度。也就是说,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只能说明庄子并不认同盲目一味地追求知识,而是要合理地、遵循事物的规律地求知,因为,知识是无穷尽的。或许这就是“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之”之意象,也许只有取一瓢之能耐,也许取一瓢饮足矣。
另外,庄子从来不反对求知。庄子并不是靠“做梦”和“逍遥”而比肩老子,他本身就是探究善思、知识渊博的智者。其在《齐物论》中也侃侃而谈求知,如: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。”知识广博的人,总是豁达大度;小有才气的人,总爱在小事上计较。
为什么庄子认为“以有涯随无涯,贻已”呢?庄子在《秋水》中作了很好的阐释:“计人之所知,不若其所不知;其生之时,不若未生之时。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,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。”人之所掌握的知识,远远不及人所未知之事;有生之年大大少于未生之时光。以白驹过隙的短暂人生和有限的智慧,去穷尽亿万斯年的浩瀚宇宙是根本不可能的,只能使自己陷入迷乱的困境而无所获得。
正如伟大的爱因斯坦,穷其一生也只能提出引力波存在的前瞻性预言。而要发现并证实引力波的存在,则是一百年后,当今的科学家。但引力波的存在对宇宙的形成,以及引力波对人类生存的质量和寿命又有什么影响呢?这样的答案也只能等到未来的科学家去解答。我想,庄子说的正是这个理吧。
当然,与庄子的观点比较,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的儒家在求知问题上又是另一番说道。孔子一生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并主张世人活到老、学到老。如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”、“学如不及,犹恐不及”、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之者不如乐知者”等,甚至,满足于不惜生命,以死求知,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为什么要活到老、学到老?因为学以致用,要服务社会,贡献国家,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
尽管存在差异,但我们亦很难说庄子与孔子在求知的根本上有什么截然不同,只是在求知的方法和理念上各自春秋。庄子从生命善养的角度,强调了求知的有节有度;孔子从社会致用的要求,提出了活到老、学到老。你,喜欢哪一种观点,又或是兼而有之?
哲人之思,总是通过少少许蕴含着许多多,要获得其中真知,靠的是我们的悟性。是的,你若盛开,清风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