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观庙堂:南京太阳宫

2024-12-15 09:45:20

太阳宫,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棉花堤滨江公园内。

太阳宫,原先应该是在上新河棉花堤江滩路附近,只是现在滨江一带新建了公园和绿地,因此也就没有了确切的地址。太阳宫,在绿化博览园内“左岸花海”的东侧,距棉花堤以北500余米处。

由扬子江大道至绿化博览园,沿太阳宫路至五号门,向东经过“泉林竞秀”行走约350米左右,到达太阳宫前。

“太阳宫路”是公园景区内的一条道路,路的两边绿树成荫,花草茂盛。在路边的一侧,竖立着一个很不起眼的金属制的关于“太阳宫”的说明牌,其内容为:“太阳宫,太阳宫始建于明末清初,当时的上新河镇(现绿博园所在地)是南京重要的木材集散地。来自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的木材商在夹江上停靠装载木料的木排。因木排常遭火灾,为了祈求火神的照应,赐福湖南、湖北木材商帮,经协商、选址、购地,共同修建太阳宫(当时太阳被作为火神祭祀),宫中敬立火神。太阳宫由此得名。”

太阳宫,建于明末清初,1983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6月10日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太阳宫前,竖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。

太阳宫,原有占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,现仅存大殿一座,八角亭两座,建筑透露出中西合璧的韵味。

太阳宫,坐东朝西,面向大江。大殿以木质结构为主,殿顶为方形平面水泥瓦,四面披水。大殿的进深8米、宽20米。殿壁上镶有一扇圆形窗,象征太阳,故名“太阳宫”。

大殿的四周围有廊道,共22根圆柱形的廊柱,其中四角处各有1根,南北两侧各3根,东西两侧各6根,但从各个侧面看上去,东西两侧则各有8根、南北两侧各有5根廊柱。1994年出版的《雨花台区文物志》中记载,“大厅四周有走廊,前廊有圆柱12根,后廊有圆柱10根”,只是不知道这“前廊”和“后廊”是如何区分的?

大殿内共有5跨间,西侧中间的三跨间为门,共有木门9扇,每扇宽约1.10米。两侧的跨间为窗;东侧的中间为一圆形窗,两侧分别有一扇门和一扇窗;东西两侧各有两扇窗,有些窗台已经破损。

大殿面向大江,东侧的殿壁上镶嵌有一扇直径2米的圆形窗,镶嵌五彩玻璃,寓意为太阳。大殿以太阳形的窗为神,阳光透窗照射到香炉上即为“神灵”。


青砖的大殿墙壁上,残留着一些黄色油漆的痕迹,仔细看上去,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书写在墙壁上的诸如“大海航行靠舵手”之类标语、语录以及图画等。

大殿的正门处上着锁,殿内被隔成若干房间,堆放着许多杂物以及废旧物品,显得十分凌乱和拥挤。

大殿的前面(西面)有八角亭两座,分别位于大殿正门的两侧。

八角亭,飞檐斗拱,攒尖顶,八根木制亭柱,南北两侧各有三阶踏步,可进入亭内;亭边砌有半截砖墙。



在亭内顶部的上方,绘有彩色的八卦图案。似乎与其他亭阁不同的是,这两座亭子中装饰用的吊挂楣子下方的花牙涂抹上了亮丽的浅蓝色,亭子檐下也是蓝白相间的颜色,远处望去甚是醒目。

绿树成荫,周围一片安静。长江边,草地上,太阳宫,坐落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。旧时的建筑,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。


1992年出版的《南京市雨花台区地名志》中记载,“太阳宫,在上新河镇政府驻地西0.5公里,南京市公安专科学校后。清初湖南湖北帮木材商为祈求火神不降灾害合建,当初占地近百亩(约7公顷),大厅坐东朝西,以太阳形的窗为神,阳光透窗照射到香炉上即为‘神灵’。大厅四周有走廊,前廊有圆柱12根,后廊有圆柱10根。大厅前面两侧各有一亭。太平天国时,木业萧条,太阳宫香火不断,后遭火灾,焚毁殆尽,虽经重修,但规模远逊于前。1944年复遭火灾,现存殿房3间,亭2座,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”

1994年出版的《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物志》中记载,“太阳宫,在上新河镇棉花堤江滩路。明代以来,上新河一直是南京地区主要的木材集散地。因木排常遭火灾,湖南、湖北的木材商为祈求火神免灾赐福,而集资兴建了太阳宫。太阳宫坐东朝西,面向大江。原有宫门、厢房已不复存在。现仅存宫殿5间、八角亭两座。八角亭由8根木柱支撑。飞檐斗拱,亭顶绘八卦图,宫殿迎面墙壁上有一直径2米的圆形窗,镶嵌五彩玻璃,意喻太阳。殿为木质结构,殿前有木门9扇,每扇宽1.10米。殿沿四周由22根木柱支撑。殿顶为方形水泥瓦,四面披水。大殿深8米,宽20米。原太阳宫占地6万平方米,清末重建后规模缩小一半,现存太阳宫占地仅有5000平方米。太阳宫于1983年2月7日被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。”


太阳宫,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。

据说,太阳宫最初建于明末清初时期。当时的上新河镇是木材集散地,由于木材来自江西、湖南和湖北等地,因此木材商们自立帮系,各自占据江面,停靠木排。因木排常遭火灾,为了祈求火神赐福,湖南湖北两帮经过协商,选址购地,共建太阳宫。在宫中敬立火神,即建一个太阳形状的窗户为神,没有菩萨,当太阳出现,阳光透过窗户,照到香炉之上。

当年的太阳宫,宫前有一条约60米的小路通向江边,有两座木质凉亭,分立在路的两侧。穿过小路,过凉亭,登台阶,便是坐东面西的宫殿……

历史变迁,太阳宫也几经兴衰。原先的太阳宫占地近百亩,曾经是湖南湖北两帮相聚玩耍的场所,据说后来江西帮也不甘示弱,在上新河又建一寺庙,曰“大王庙”。清代末年,战火不断,清代同治3年(1864年),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部困太平军于江心洲,上新河木业萧条,太阳宫香火因而中断,后来遭遇火灾,仅留遗址。战后,上新河木业复苏,湖南湖北两帮又重建起了太阳宫,只是占地面积已经仅有过去的一半。

1944年秋,太阳宫遭遇火灾,抗战胜利后,两帮木材商们又重建太阳宫,占地面积仅有5000余平方米。1958年,太阳宫砌起高炉,变为炼钢“基地”,之后太阳宫的地界不断被企事业单位占用,其中大殿被3503厂占用,并在周围扩建,作为加工服装的车间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太阳宫遗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。2004年,建造滨江公园时对太阳宫进行了重新修缮设计,太阳宫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,其中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,广场面积1570平方米,水面面积1680平方米,整个建筑依山傍水,绿树环抱,风景宜人。

中国各地都有祭祀火神的风俗,但因地区差异,历史文化的不同,对火神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。太阳在古代神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也被称之为“火神”,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崇拜。曾经有这样的民间传说,说是天帝创造宇宙时,将宇宙分为七层。火神为了独占七层宇宙,便燃起大火,炙烤着宇宙。天帝非常气愤,就变成一头巨大的青牛,用牛角抵火神,火神抵挡不住天帝的进攻,乞求天帝在天上给自己留下一块栖身之地,从此,火神住到了天上,以后就变成了太阳……

与太阳宫类似的建筑,据说在北京地区也有一座。

据《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》中记载,“太阳宫,地处日坛正北6.8公里,东与十字口村毗连,西连土角楼,南靠西坝河村,北邻芍药居。村内曾有一座古庙,供奉大明神(太阳神),庙名太阳宫,今已无存。”

据1947年北平对全市寺庙的调查结果记录,太阳宫,“坐落东郊四区太阳宫九号,建于清嘉庆10年,属合村公建。本庙面积南北十弓,东西十八弓,房为殿三间,瓦房三间,土房五间,山门一座,砖影壁一座。……,庙内法物有大小泥塑佛像四位,铁磬一个,铁钟一个,绿琉璃瓦香炉一个,蜡扦一对,铁花瓶一对,白石狮子一对,另庙内有榆树两棵,柳树两棵”。

如今,北京的太阳宫也已经不复存在,只留下了一个地名。

明代时期的家具,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优秀成果,造型完美、格调典雅、装饰得体、技术精良,创造了历史的辉煌。而之所以如此,与当时木材的商贸往来频繁分不开。上新河地区木材集散地,自明代开始兴起,永乐期间郑和出使西洋,也是在上新河的上关江滩进行造船囤木;到清代时期已经生意兴隆,买卖人川流不息,从四川、湖南等地进贡的皇家贡木,在上新河改排屯木,被称之为“皇木场”,来自大江南北的木材,无不集结于此;清代末期南京开埠之后,长江通行轮船,陆运铁路逐步修成,木材运输更加便捷,上新河的木材市场开始衰落,但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,上新河地区也算是一个木材集散重镇。

宋代时,由于江滩的面积不断扩大,江水西移,上新河地区滩地连成一片,隔夹江与梅子洲(江心洲)相望,明代初期这里有三条水路通道,分别为上新河、中新河和下新河。清代《上江两县志》记载,“上新河明洪武年间开,俗称上河。”自明代以来,上新河是木业著名的集散之地。主要原因是其位于夹江的南岸,对面的江心洲,绵亘十多里,势若长堤,且江滩广阔,江面窄,风浪小,是停泊木排的理想水面,便于木排的停靠和分散,可随时转运进城,上新河集散的木材,除了供应兴建宫殿以及郑和宝船之外,销路远达苏浙皖鲁四省的村镇。清代道光年间,是上新河木材业极盛时期,每年进出木材以千万计。当时的上新河区域,上游的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三省的木材由长江顺流东下,在现在的棉花堤到北河口一带停靠,巨大的木排连着木排,绵延十几里,盖住了半个夹江。鼎盛时期,夹江北岸江心洲的岸边也停靠了很多木排,江中行船水道被两岸木排挤得只有不足百米余宽。

从上游来的木排也不是随意停靠的,而是严格地划分地区界线分别停靠。水面界线也像地界一样,界面大小关系到经营规模和利益。据说当年的水界是这样划分的,由西向东(从上游往下游)的江界依次为,从棉花堤西闸口到邓才保家江段,属于江西南昌地区木材商,从邓才保家向东到宝泰和木号江段(原棉花堤小学西),属于江西赣州地区木材商,由此向东至太阳宫江段,属于江西南昌地区木材商,而太阳宫以东(包括太阳宫)到徽州滩江段(原上新河木材储运站),属于湖南湖北两省木材商的停排范围,由木材储运站向东直到北河口江段(新河口轮船码头一带),属于江西靖安地区木材商的停排范围。

上游三省的木业经营商云集于南京,逐步形成了同乡集中的利益共同体。在这一区域内当时共有六个“帮会”组织,其中江西省人占有三席。分别是赣江上游地区(赣州、龙南、信丰三县)的“赣帮”、中游南昌地区的“洪都帮”、下游靖安地区的“临靖帮”;湖南湖北两省地区组织的“湖北帮”以及“扬州帮”和“淮安帮”,其中前四个帮会是有地盘、有物质、有实力的帮会,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“密栅高旗水一湾,行人遥认是龙关。赖他舟筏常时集,点缀才成小市阛”,当年的上新河为货物集散地,竹、木、油、麻在这一带集散,商贾萃集,形成了热闹的市场,歌台舞榭,酒绿灯红,人称“小苏州”,明清时期,端阳竞舟多在此举行,其时彩旗箫鼓,龙舟画舫,盛极一时。

上新河是从秦淮河通往长江的河道之一,不过在近代史中更让人铭记的还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。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丛葬地位于上新河棉花堤,根据丛葬地纪念碑碑文中的记载,劫难之后,湖南木商盛世征、昌开运两位先生曾由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遗尸,1938年1月至5月又经南京红十字会在此地收埋死难者遗尸,其中1938年2月8日,葬于太阳宫有四百五十七具。

太阳宫,已经成为上新河地区一道远去的背影,这些留存的历史遗迹,仍在述说着过去的故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