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八大胡同
清末民国时期,北京城里出现了一批“风月场所”,这个人尽皆知的红灯区被称为“八大胡同”。八大胡同是指:百顺胡同、胭脂胡同、韩家潭、陕西巷、石头胡同、王广福斜街、朱家胡同、李纱帽胡同。
八大胡同在在业内拥有极高的知名度,看清宫辫子戏里,上到王公大臣,下到布衣百姓,经常会提到一处“繁花盛开”、“繁华似锦”的地方,那就是前门外赫赫有名的八大胡同。
清朝那些外省的官员以及清末北京城里的洋人都纷纷慕名而来,可以说八大胡同在业内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,如果当年能够集团化运营的话那简直就是“风月”行业的托拉斯。在民国期间,妓院被分为四等,一等妓院被称为“清吟小班”,二等的称为“茶室”,三等的叫“下处”,四等的才是众所周知的“窑子”。
老北京的八大胡同是一二等妓院的集中地。而实际上,从八大胡同向外延伸到天桥地界还遍布着三四等的妓院,以及大量的土妓暗娼。民国时期,北平登记在册的妓院有三百多家。
2、菜市口刑场
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,是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(当时叫西市)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。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,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“秋后问斩”的囚犯执行死刑。
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,经宣武门,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,囚犯由东往西排好,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,头被砍下来后,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。
清咸丰末年(1861年)“八大顾命大臣”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戊戌变法“六君子”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。以后“菜市口”逐渐成为“刑场”的代名词。
3、京剧的来源
乾隆年间,南方的四个徽剧戏班来到了北京,他们分别是三庆班、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。
原本喜欢听秦腔的北京人一下子迷上了徽剧,徽剧四班在京城一时间名声大振。乾隆皇帝也成为了他们的粉丝,徽剧戏班就这样在北京扎下了根。为了迎合皇帝与大批北京的观众,徽剧班不断改进唱法,还将戏剧口音从安徽口音改成了北京口音。
在之后的几百年间,北京的徽剧班子又结合了昆剧、秦腔的唱法,创立出了一套新的戏剧,起名为“京剧”。
京剧一直深受满清皇室的喜爱,特别是慈禧太后,这个女人每天都要听戏。由于这么多有权有势的人都喜欢听,所以京剧的名气居高不下,学艺的人络绎不绝。清末民国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演员。
4、相声起源于女真人
满清入关之前,女真人有一门说唱艺术,叫做“八角鼓”。
当时的女真人会在手中拿一个有八个角的手鼓,几个人站在一起一边敲鼓,一边说笑唱曲。有的厉害一点的人还会模仿有趣人物、滑稽人物的言行举止,从而达到娱乐效果。
由于是模仿他人从而获得节目效果,所以被称为“象声”。初期的“象声”是一种十分恶俗的娱乐方式,因为表演的人为了迎合观众,满嘴荤段子、脏话。模仿与嘲笑的对象也是那些残障人士,故意挖苦那些苦命人。
后来在老艺术家们的改造下,逐渐形成了“说,学,逗,唱”为基础的脱口秀艺术,也就是今天的“相声”。
5、什么叫天桥八怪
旧社会的北京,有一个叫做“天桥”的地方,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卖艺耍杂的江湖团体。
天桥建立于明朝永乐年间,那时是皇帝出行的“专用桥”,平常都是被封锁起来,禁止老百姓走的。于是平民老百姓就将这座桥称为“天桥”,意为天子专用。
顺治之后,这座桥被解封了,寻常老百姓也可以在上面通行。但不知是什么契机,越来越多的江湖杂耍人员开始在天桥区域卖艺,并开始有了“天桥八怪”的说法。
天桥八怪具体指的哪八个人已经无从考究了,但民间仍然流传着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。例如民国初年,天桥八怪里有一个叫做“训练蛤蟆教书老头儿”的怪人。据说他可以训练蛤蟆与蚂蚁,并让它们队列操练,摆出各种各样的阵型。这个怪人经常在天桥表演自己的这项绝活,如今,他的这门手艺想必也失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