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淮南子》:又名《淮南鸿烈》、《刘安子》,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,书籍取材宏富,广大深远,天文地理、兵略治术、草木鸟兽、风俗道德等无不言及,可谓融天道人事于一炉。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,故而得名。
《淮南子》作者刘安:为汉高祖刘邦的孙子、汉武帝刘彻的叔叔,他从小就不喜欢畋(tián)猎游玩,而钟爱文学艺术活动。其父亲是厉王刘长,也就是高祖刘邦小儿子。后因骄纵自大而遭罪,最后绝食而死。文帝八年时,出于对少弟哀怜,将刘长四个儿子都封了候,刘安被封为阜陵侯,十六年,又被立为淮南王。
《庄子》: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,又称《南华经》,是道家哲学重要文献之一。全书共分为内篇、外篇和杂篇三部分,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,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庄子的后学所写或者与庄子思想相关的作品。当然,书中很多寓言故事,如庖丁解牛、东施效颦等,都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符号象征。
《庄子》作者庄周:庄周(约公元前369年—公元前286年),字子休,战国时期宋国蒙人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),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、哲学家,也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1)二虫极天下之至险,而尽天下之至辱。夫趋翔者,有所待也;有所待者,不能速也。是以圣人后己而人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夫礼者,所以制中也。故曰:螳臂当车,可均也。(白话文翻译:两个小虫子遭遇了天下最危险的情况,也遭受了天下最大的侮辱。那些快速移动的生物,是有所依赖的;有所依赖的,就不能行动迅速。因此,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放在别人之后,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,这样反而能够保护自己。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看,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听,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说,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做。礼法的作用,是用来调节心中的平衡。所以都说:螳螂试图阻挡车轮,那是自不量力。)——《庄子·人间世》
2)汝不知夫螳螂乎?怒其臂以当车辙,不知其不胜任也,是其才之美者也!(白话文翻译:你不知道螳螂吗?它愤怒地挥舞着它的手臂试图阻挡车轮的轨迹,却不知道它是胜任不了这个任务的,这就是它能力的局限性!它的这种行为反而显示出了它的一种才能)——《庄子·人间世》
3)若夫子之言,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,则必不胜任矣。(白话文翻译:如果你所说的(主张或行为),就像螳螂愤怒地挥舞着它的手臂试图阻挡车轮一样,那么必然是无法胜任的)——《庄子·天地》
4)齐庄公出猎,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,问其御曰:此何虫也?对曰:此谓螳蜋者也。其为虫也,知进而不知却,不量力而轻敌。庄公曰:此为人,必为天下勇武矣。回车而避之。勇武闻之,知所尽死也。(白话文翻译:齐庄公出去打猎,看到一只虫子举起脚准备攻击车轮,就问他的车夫:这是什么虫子?车夫回答说:这是螳螂。螳螂这种虫子,只知道前进,不知道后退,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而轻视敌人。庄公说:如果这是人,那一定是非常勇猛的人。于是让车回头避开它。那些勇猛的人听到这件事,就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舍生忘死)——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
春秋时期的齐庄公是个争强好胜性格的人。他曾经广揽天下勇士人才,梦想称霸各诸侯国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齐庄公也颁布了很多对应政令措施。比如在卿大夫官职之外,又增设勇爵一职(俸禄视同大夫)。但勇爵的岗位要求必须是是力举千斤,箭法精熟,能射穿七层铠甲上的金属叶片那样的勇士才能担任。最先招揽到的是殖绰、郭最2人,后面又招揽到贾举、邴师、公孙敖、封具、铎甫、襄尹、偻堙等7位勇士。齐庄公天天把他们9人都召到宫中,让他们习练武艺,骑马射箭,格斗厮杀,各显神通本领。齐庄公则借以取乐。后面晋大夫栾盈来奔,又得州绰、刑蒯(kuǎi)2位勇士。于是齐庄公将职位勇爵一分为二即龙、虎二爵,并列左右。此后,天下许多勇士慕名而来,纷纷投奔齐国。
有一天,齐庄公和随从们到山林围猎,前呼后拥,十分壮观。停车休息时,他看到有一个虫子竟然翘起两个前爪,摆出要同车轮搏斗的样子。他便问赶车人:这是什么虫子?车夫回答:这就叫螳螂。这种虫子非常特别,它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;不去考虑自己的力量,而敢于藐视一切对手。齐庄公听了,非常高兴地说:人要是具备了这种不怕粉身碎骨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必然会成为天下无敌的勇士。于是他不忍将这螳螂轧死,便吩咐马车倒车从旁边走过去了。天下的勇士们听到这件事,都知道齐庄公爱惜武士,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竭尽全力为国牺牲了。
所以在螳臂当车故事原型中,是想表达并提倡勇士(后人):不畏强暴、不避艰难、敢于斗争的精神。但同时也告诉勇士(后人):要正确认识自己、评估自己的本领和能力,贸然罔顾一切同强大对手硬拼,必将是自取灭亡。众所周知,流传至今,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螳臂当车成语时,只采用了不自量力这一层贬义,而不畏艰险,勇往直前的这一层褒义我们都忘记了。
结合典故实际背景来看,其实不畏艰险,勇往直前的这一层褒义才是“螳臂当车”原寓意呢?大家觉得是否有道理?